跳到主要內容區

碩士論文

序號 作者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口試日期
1唐敏銳六朝書論研究周鳳五、林啟屏87/1/7
2蔡明展臺灣﹝散文﹞詩研究李瑞騰87/6/29
3邴尚白楚國卜筮祭禱簡研究林素清88/5/26
4孫中峰豐子愷散文析論周昌龍88/7/19
5蕭雁芳人的文學─周作人「人生」文學與言志文學觀的探討周昌龍88/7/19
6臧正一尹灣漢簡神烏賦研究周鳳五、林英津88/7/23
7湯培蘭《客法大辭典》音韻研究周鳳五、林英津88/7/23
8樊鳳玉宋儒解老異同研究羅宗濤、高大威88/7/24
9龔韻蘅兩漢靈冥世界觀研究黃俊傑 、林啟屏88/7/26
10劉怡伶張元濟思想研究羅宗濤、高大威88/7/26
11曾守仁金聖嘆評點活動研究–擬結構主義的重構與解構高大威、黃錦樹88/7/29
12林美娟《說文解字》古文研究林素清89/1/28
13王志弘孟荀「引詩論證」之比較研究林啟屏、黃俊傑89/6/11
14王士銓王陽明天泉橋四句教研究何澤恆89/6/16
15陳時聖從包山楚簡看楚國戰國中晚期社會經濟狀況周鳳五89/6/17
16陳宗棋出土文獻所見楚國官制研究周鳳五89/6/17
17李佳興《包山楚簡》司法文書簡研究─以訴訟事件為例林素清89/6/17
18胡婉庭(胡幸玟)顧頡剛詮釋《詩經》的淵源及其意義楊晉龍、林啟屏89/6/19
19鄭安宜《龍圖公案》之公道文化研究林啟屏89/6/26
20何淑雅嵇康之音樂思維及其藝術精神--魏晉玄學的一個側面:美感世界與道的追尋林啟屏89/6/27
21江右瑜朱熹對道家評論之研究高大威89/7/3
22宋孟貞《紅樓夢》與《鏡花緣》的才女意義析論周昌龍89/7/4
23許玉薇明清文人的才女觀─以《西青散記》與賀雙卿為例之研究周昌龍89/7/4
24黃巧倩《豆棚閒話》敘事藝術及其在白話短篇小說中的意義楊玉成89/7/28
25張瑞麟二程思想在學術史上的意義–以「自得」概念為樞紐之探討高大威89/7/31
26黃雅琪《管子》之政治思想林啟屏89/11/10
27李文卿殖民地作家書寫策略研究──以皇民化運動時期《決戰台灣小說集》為中心陳芳明90/5/25
28莊貽麟郁達夫小說中的「情愛觀」與「女性描寫」周昌龍90/6/18
29蔡嘉惠徐志摩抒情散文研究周昌龍90/6/18
30熊嘉瑜唐傳奇女性傳記研究黃尚信90/6/19
31張燦堂《聊齋誌異》諸家評點研究楊玉成90/6/19
32張政偉戴震、段玉裁、陳奐〈周南〉、〈召南〉論述辨異黃忠慎90/6/22
33繆敦閔劉師培《禮經舊說》研究林慶彰90/6/23
34龔詩堯《四庫全書總目》之文學批評研究陳文華90/6/26
35林翠年西周青銅甬鐘銘文研究林清源90/6/26
36程志媛宋代詞學批評研究──批評形式與文化詮釋楊玉成90/6/27
37林耀椿錢鍾書學術思想研究──以《管錐編‧老子王弼注》為主林慶彰90/6/28
38簡澤峰胡承珙《毛詩後箋》析論黃忠慎90/7/15
39曹靜如文化遺民的興寄與懷抱-高陽歷史小說研究楊玉成90/7/26
40鄭文玄語文教師的基本能力結構之研究王更生90/12/22
41高嘉謙國族與歷史的隱喻:近現代武俠傳奇的精神史考察(1895-1945)黃錦樹90/12/30
42吳勇冀郭店楚簡《太一生水》研究劉文起91/6/7
43朱湘鈺高攀龍心性論研究熊 琬91/6/13
44陳琪薇清代學者「以儒解《莊》」之研究鄭吉雄91/6/19
45楊曉琪七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暨文學場域的變遷黃錦樹91/6/28
46謝夙霓郭店楚簡《老子》訓詁辨疑林慶勳、林清源91/7/16
47彭婉蕙魏晉士人的群我處境與生命衝突高大威91/7/29
48于明華清代耶穌會士索隱釋經之型態與意義黃俊傑92/6/6
49塗怡萱清代邊疆輿地賦研究鄭毓瑜92/6/19
50王鐿容傳播.聲譽.性別──以袁枚《隨園詩話》為中心的文化研究楊昌年92/6/26
51劉彥彬晉系彞器銘文研究孔仲溫92/6/27
52曾文璇老舍的北京文化意識呂正惠92/12/24
53劉紹鈴尋找現代:晚清「新」文化話語黃錦樹93/6/1
54卓平治聶雙江對良知的體認及其論辯周昌龍93/6/18
55陳孟君李卓吾《四書評》與晚明新四書學楊玉成93/6/28
56林淑惠台灣文化協會分裂前的台灣新文學運動(1920-1927)--以《台灣民報》為中心陳芳明93/7/9
57唐玉純反共時期的女性書寫策略──以「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為中心陳芳明93/7/14
58侯裕隆晚清四大詞家對常州派詞論之承繼與開展陳文華93/7/16
59沈婉華徐燦《拙政園詩餘》研究高桂惠93/12/25
60鄭裕霖布農語卓社方言的新詞研究周世箴94/6/22
61陳燕梅魏晉時期喪服禮議考朱曉海94/6/28
62謝佩螢台灣布袋戲之武俠敘事風格研究──以洲派媒體布袋戲為例李幸長94/6/30
63陳鴻麒晚明尺牘文學與尺牘小品周昌龍94/7/7
64沈智偉先秦老學圖像之重構——從出土《老子》回應《老子》學諸問題周昌龍94/7/7
65邱瑞枝從晚清報刊論戲曲改革與啟蒙運動之關係—-以上海地區為例范長華94/7/22
66陳宣如常州詞派的文學閱讀楊玉成94/7/27
67彭慧賢甲骨文从人偏旁通用研究朱歧祥95/4/24
68楊欣宜程端學《春秋》學思想研究周彥文95/7/11
69潘泠枏排灣族作家研究──以陳英雄、莫那能、利格拉樂‧阿烏、亞榮隆‧撒可努為對象黃錦樹95/7/13
70呂玨音史筆摧殘的文學場域—元好問《中州集》詩史辯證之研究楊玉成95/7/25
71周旻樺上博楚簡《容成氏》研究黃金文95/7/28
72孫敏娟明代女詩人的主體性呈現龔顯宗95/7/31
73王濬雷州半島海康方言音韻研究林英津96/1/30
74沈曉雯當代台灣小說的神話學解讀黃錦樹96/4/18
75王麗瑄明人小楷研究陳欽忠96/5/30
76蔡佳儒新女性與舊文體——呂碧城研究黃錦樹96/6/12
77蔡依靜先秦兩漢時期非婚性關係之研究朱曉海96/6/26
78鄭雅尹幽靈.風景.現代性:同光體個案研究楊玉成96/6/28
79李玉娟李穆堂與清初陸王學周昌龍96/7/23
80施泳忠來知德義理易學研究黃忠天96/7/24
81蘇佳文六朝詩文中的王昭君、班婕妤現象研究朱曉海96/7/24
82潘翰德先秦自殺論述研究胡正之96/7/26
83于佩靈觀看與再現:《小說月報》(1910-1920)世界與自我的多重展示楊玉成96/7/30
84王姿婷娛樂消費與印刷文化:以萬曆後期青樓的情愛書寫與閱讀為中心楊玉成97/1/29
85王瓊茹嬉笑.怒罵:《綠野仙踪》評點研究楊玉成97/1/30
86林小涵吳中女詩人的詩情與詩學──清溪吟社研究周昌龍97/7/3
87高敬育戴震道德哲學研究:以情欲與智識為主軸的論述周昌龍97/7/3
88武思庭女性的亂離書寫—以清代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戰役為考察範圍楊玉成97/7/14
89王澤儀清初傳奇中的相思病表現與意義劉恆興97/7/17
90王照璵清代中後期北京「品優」文化研究王安祈97/7/27
91謝苗琳蒼南蠻話的音韻研究黃金文97/7/30
92鄧培君海南海口方言音韻研究黃金文97/7/30
93黃耀賢青樓敘事與情色想像-以《三六九小報》和《風月》報系為分析場域(1931-1944)楊翠97/7/30
94郭士豪梁漱溟對傳統儒學的轉化與實踐高大威97/7/30
95許家莉錢穆《論語新解》的詮釋進路高大威98/6/26
96蔡淑華漫遊海上櫥窗:晚清《世界繁華報》中的文化圖景楊玉成98/7/29
97蕭秀雁閱讀馬華──黃錦樹的小說研究張錦忠98/7/29
98賴思妤《仙媛紀事》研究-從溯源到成書李豐楙98/7/29
99蔡佩芬晚清浮世繪:《游戲報》與上海文人的文化想像楊玉成98/7/29
100洪佩君華燈初上:上海新舞臺(1908~1927)的表演與觀看楊玉成98/7/30
101廖卉婷汪端從名媛才女到宗教導師的生命轉向王學玲98/7/31
102温珮琪家族、地域與女性選集──梁章鉅《閩川閨秀詩話》研究王學玲99/1/22
103范碧惠浪漫狹邪與寫實經世之間:俞達《青樓夢》研究劉恆興99/6/25
104鄭恩賜唐宋派古文評點研究楊玉成99/6/28
105施澤雄郁達夫的飄泊意識與寫作陳正芳99/7/20
106黃湘云晚明文人的應酬書寫─以李維楨為例蔡英俊、王鴻泰100/1/27
107余欣怡現代的想像圖景──晚清小說的文明話語黃錦樹100/6/24
108李依蓉儼然在望此何人?── 秋瑾之國族與女性意識研究劉恆興100/7/08
109許若菱異境/藝境:徐渭詩文中的疾病與自我楊玉成100/7/15
110陳逸珊《莊子》心性論研究謝如柏100/7/27
111陳皇旭民初的文學場域:重讀《禮拜六》陳皇旭100/7/28
112黃雅蓮香港文學與文化身分:以劉以鬯、西西、梁秉鈞為個案的研究黃錦樹100/7/28
113朱芯儀冷眼觀:晚清《小說林》的敘事與觀看楊玉成100/7/8
114黃愛嘉理想生活的追尋--《語絲》(1924-1927)的內容與風格研究周昌龍100/12/17
115徐綉惠王安憶轉型期(1988──1996)小說研究呂正惠101/1/19
116武春白楊越南陳朝慧忠上士的詩文及其思想廖肇亨101/6/22
117黃竹君彈詞小說《天雨花》之父女倫理關係研究劉恆興101/6/25
118邱顯智「克己復禮」詮解之省察――以朱子、王陽明、羅近溪為研究對象鄧克銘101/7/13
119梁芷君從穿衣吃飯到超越生死:李卓吾思想的多層次性周昌龍、張壽安101/7/23
120曾允盈以身博考‧四處非家──楊慎滇地書寫探論王學玲101/7/25
121葉佩蓉仕清文人之不遇詠懷-周亮工及其仿陶書寫研究王學玲101/7/30
122溫亭羽高中國文教材教法示例研究何淑貞101/7/31
123邱芸怡《清才自撰蕉園史-清初閨秀、結社與性別書寫》楊玉成101/7/31
124吳致良抒情與見證──「傷痕文學」重探黃錦樹101/9/13
125黃元嘉試論泰州學派的傳承與轉化─從王艮到耿天臺鄧克銘101/9/14
126潘家宏世變下知識分子的生命困境與自我安頓―以仕金漢士與滯金宋使為主的析探林宜蓉102/1/21
127謝萬科尋找本真性:現代中國的「民」話語(1918-1949)黃錦樹102/1/25
128洪沁妍宋代擬和寒山詩研究李建崑102/1/29
129陳怡文追尋現代性和自我意識:中國80年代嚴肅音樂研究黃錦樹102/6/21
130李佩璇倫理表述與抒情主體的文學圖像:五四女性知識分子話語研究劉恆興102/7/23
131康碧真「青天白日照古城」: 戰前中國國民黨在馬六甲的活動及其影響(1907-1941)李盈慧103/1/17
132蔡宜真重省留學生陳衡哲之文學定位林宜蓉103/1/27
133吳怡寬上古漢語時間語義範疇的產生與發展──以《左傳》為例黃金文103/6/27
134陳琦韻馬華文學論爭研究黃錦樹103/7/18
135謝明成香港製造──論董啟章《V城系列》的城市邏輯黃錦樹103/7/18
136連惟怡民初「近代詩」典律的建構──以陳衍與「同光體」為中心的觀察黃錦樹103/7/19
137陳雅慧孔尚任揚州地景書寫──以《湖海集》為核心的考察林宜蓉103/7/31
138韓偉揚論侯孝賢電影中的抒情、隱喻與寫實陳正芳103/7/31
139沈蓁奇觀中國:論蔣彝的兒童文學黃錦樹104/1/7
140陳珮君論七○年代臺灣的兩場青年文學運動:三三與神州黃錦樹104/1/7
141李兆奇時代與環境:梅光迪的人文主義研究劉恆興104/7/16
142張雅婷抗戰時期蕭紅與戴望舒的文學活動及社會關係研究劉恆興104/7/16
143邱彥儒先秦「傅說」記述研究陳美蘭104/7/30
144蔡羽韜清初「畫隱」思想研究:以王翬、惲壽平為例王學玲105/1/26
145曾子珉離亂斯瘼,吾誰適歸?─兩晉南北朝士人的國家認同與抒情曾守仁105/1/26
146張文柔葉青詩中疾病與死亡意象的感覺結構陳正芳105/1/27
147李洛從思想史到新經學─汪暉個案黃錦樹105/6/27
148林慧英遺民之子的自我認同與建構-楊賓及其書寫探究王學玲105/7/1
149胡詩專張夢機古典詩類型書寫研究顏崑陽105/7/21
150陳耀銓孫過庭《書譜》之書論研究陶玉璞105/7/28
151張耕菡僧肇《注維摩詰經》研究:從與《肇論》對照之角度謝如柏106/1/20
152林逸婷別裁‧知味‧性情‧雅俗:康乾詩學再探曾守仁106/6/20
153陳仕軒抒情、烏托邦、自我技藝:鄭孝胥的政治詩學曾守仁106/7/7
154黃羿禎臺灣古契約文書字詞現象研究—以《大臺北古契字集》為例陳美蘭、季旭昇106/7/27
155黃國峻禮文·教育·世俗儒學:草屯登瀛書院今古考曾守仁107/6/28
156詹芷幸高攀龍的《論語》詮釋蕭敏如107/7/10
157孫立蓁紀實・尋道・訣別—黃道周紀遊詩探析王學玲107/7/30
158朱昀西周至漢武時期五行說發展脈絡蕭敏如108/6/12
159劉佳靜「不笑不足以為道」─中國近世的笑文化研究曾守仁108/7/8
160廖堉汝新見商周金文字形編(2010—2016)陳美蘭108/7/11
161李博閔從東南忠烈到北方遺民:陳去病「明清易代之際」的建構與想像王學玲108/7/29
163連詩鐿唐人小說反映的域外文化──以《冊府元龜.外臣部.朝貢》記載之唐代南蠻貢品描寫為參照核心劉恆興109/7/15
162朱恬儀作為一種文化/文學生產場的「客廳」:論林海音、朱西甯的「佔位」空間黃錦樹109/7/20
164游喬安台灣文學建制化黃錦樹109/7/20
165黃詩棨惟恐人知語不驚?──論清汪嫈(1781-1842)的文學與生活楊玉成110/1/13
166葉福炎抒情與吶喊:後五一三馬華現代詩的症狀黃錦樹110/1/19
167殷麗雅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蒼頡篇》詞彙研究陳美蘭110/10/8
168許家慈蔣韻小說中的時代圖景與抒情體現曾守仁110/7/21
169高培凱冷血作筆,冷眼醒民:報人小說家陳景韓與晚清民初公共空間的形成曾守仁110/9/22
170侯慶瑜《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玖).成人》集釋謝如柏111/9/16
171黃全帆萬人如海一身藏:論「兩截人」鄭孝胥的多面自我曾守仁113/1/29
172馬翠怡蔡明亮的生存美學:關注自我的「日子」陳正芳113/6/24
173楊淑芳入大冶洪爐——憨山德清的詩境與禪境曾守仁113/7/30
174劉洪甦從語言學的角度看心理分析:以《邱妙津日記》為例黃金文113/12/25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