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國科會大專學生研究計劃

年度 學生姓名 計畫名稱/計畫編號 執行起迄 指導教授
114何秉宬醜之美:從宋詩的日常性再探114-2813-C-260-016-H2025/07/01~2026/02/28曾守仁
114羅詠瀞《天回醫簡》量詞研究114-2813-C-260-018-H2025/07/01~2026/02/28陳美蘭
114許皓鈞歷史與傳說的交織——由越南漢文小說與史書分析黎利英雄形象塑成114-2813-C-260-017-H2025/07/01~2026/02/28蕭敏如
113謝宜君嚴歌苓小說《陸犯焉識》中的張學影響與創見113-2813- C260-021- H2024/07/01~2025/02/28陳正芳
113許容熙似柳還似非柳——析論秦觀詞中的柳永影響113-2813- C260-022- H2024/07/01~2025/02/28陳建銘
112許嘉玲蠱禍:妖術恐慌與律令禁忌——從《唐律》看唐代巫蠱文化的發展112-2813-C-260-030-H2023/07/01~2024/02/29蕭敏如
112陳潔霓荒原中的民族性及自我探尋:九葉詩人穆旦及杜運燮的抗日主題詩研究112-2813-C-260-029-H2023/07/01~2024/02/29黃錦樹
111林玥彤天與清才偏薄命:清代早逝才女的死亡賦義及詩歌研究111-2813-C-260-047-H2022/07/01~2023/02/28曾守仁
110黃珮瑄蒙元時期儒學思想的轉折──以元儒端禮《集慶路江東書院講義》為中心110-2813-C-260-024-H2021/07/01~2022/02/28蕭敏如
107梁歆婗從《夷堅志》看宋代巫者的醫療方式107-2813-C-260-016-H2018/07/01~2019/02/28蕭敏如
107林琬紫兩種碧城,兩種西方──呂碧城文字行旅與現代性107-2813-C-260-017-H2018/07/01~2019/02/28曾守仁
107陳占揚「鬼可虛情,人須實禮」:《牡丹亭》與其刪、改本及評本中的倫理回歸情節析論107-2813-C-260-018-H2018/07/01~2019/02/28黃莘瑜
106吳奕靜〈論小說中的國族認同意識建構─以朱天心、張亦絢為例〉106-2813-C-260-007-H2017/07/01~2018/02/28黃錦樹
105張文慧五色炳烺,勾畫眾妙──論盧坤的杜詩「五家評本」105-2815-C-260-011-H2016/07/01~2017/02/28曾守仁
105賴奕瑋〈宋麗朝貢體系下政治對於儒學交流的涉入:以《宣和奉使高麗圖經》為考察中心〉105-2815-C-260-010-H2016/07/01~2017/02/28蕭敏如
104廖志鵬「吟到中華以外天」——析論黃遵憲域外詩的「抒情維新」104-2815-C-260-021-H2015/07/01~2016/02/28曾守仁
104林明慧林語堂與《人間世》小品文:文藝大眾化的另類思考104-2815-C-260-022-H2015/07/01~2016/02/28劉恆興
104謝和芬同歡與清詠:論清代儀徵阮氏才女群體及其書寫104-2815-C-260-023-H2015/07/01~2016/02/28王學玲
103曹育愷豔情‧嗜癖與末世書寫——論被遺忘的詩人王次回103-2815-C-260-017-H2014/07/01~2015/02/28曾守仁
103洪佩萱現實超越與現代性:蘇汶文藝自由論研究103-2815-C-260-015-H2014/07/01~2015/02/28劉恆興
103陳詠雯從空間到地方 :論蘇童「香椿樹街」的建構及其意義103-2815-C-260-018-H2014/07/01~2015/02/28黃錦樹
103黎迦南近世東亞「中華」認同的失落--由《華夷變態》與《燕行錄》分析清初日、朝兩國華夷認同的變遷103-2815-C-260-016-H2014/07/01~2015/02/28蕭敏如
102殷麗雅商代祭祀卜辭用牲性別現象考察 ──以《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為例102-2815-C-260-013-H2013/07/01~2014/02/28陳美蘭
102蘇奕安從自然主義到寫實主義:以謝六逸及《文學旬刊》為中心的考察102-2815-C-260-014-H2013/07/01~2014/02/28劉恆興
101李東龍集句傷逝的病與夢─論沈德符悼亡書寫101-2815-C-260-033-H2012/07/01~2013/02/28王學玲
101黃詩棨儀式中的饗宴──郝灘東漢墓西王母壁畫的文化解讀101-2815-C-260-032-H2012/07/01~2013/02/28楊玉成
100廖紹凱從「根著」到「流動」的符號化旅行── 論王盛弘旅行書寫中的認同與都市想像100-2815-C-260-016-H2011/07/01~2012/02/28黃錦樹
100李宛庭商代甲骨所見樂器綜論100-2815-C-260-015-H2011/07/01~2012/02/28陳美蘭
100林鴻瑞臺灣閩南語正在進行中的語音變化研究100-2815-C-260-022-H2011/07/01~2012/02/28黃金文
100王達甫晚清女性的自我建構與中西依違--以曾紀芬自述年譜為主要考察100-2815-C-260-017-H2011/07/01~2012/02/28林宜蓉
100邱湘茵清代閨秀詞人關鍈與性別閱讀100-2815-C-260-018-H2011/07/01~2012/02/28楊玉成
99吳金龍情慾與身分的交錯-紀大偉的觀察與實踐99-2815-C-260-024-H2010/07/01~2011/02/28陳正芳
99李洛召喚祖魂與走向世界─從袁祖志考察十八世紀上海知識份子的自我認同及其對都市文化之形構99-2815-C-260-023-H2010/07/01~2011/02/28王學玲
99林沛潔賢妻良母與新女性在「滿洲國」:梅娘小說文本研究99-2815-C-260-022-H2010/07/01~2011/02/28劉恆興
99郭正平遊人與地景對話中的異域想像和文化認同——以楊慎《南詔野史》為主的考察99-2815-C-260-021-H2010/07/01~2011/02/28林宜蓉
98潘思尹明中葉以後文化集體記憶中的西湖十景─以《西湖遊覽志》、《西湖志類鈔》、《新鐫海內奇觀》為例98-2815-C-260-010-H2009/07/01~2010/02/28林宜蓉
97張瑜芸晚清戲曲改良的現代性建構:以《二十世紀大舞臺》為例97-2815-C-260-019-H2008/07/01~2009/02/28楊玉成
97范雅琇《野叟曝言》的情欲書寫:清代社會環境對夏敬渠文學創作的影響97-2815-C-260-018-H2008/07/01~2009/02/28劉恆興
96張純梅晚清改良戲曲與現代性:以新舞臺中的〈黑籍冤魂〉為例96-2815-C-260-005-H2007/07/01~2008/02/29楊玉成
96陳雅君袁枚女弟子之外--清代鮑之蕙及其姊妹的文學景觀96-2815-C-260-006-H2007/07/01~2008/02/29王學玲
95曾鈺婷圖文交織下的「女星」想像──以《良友畫報》為例95-2815-C-260-013-H2006/07/01~2007/02/28王學玲
95許若菱文學與藥:佛教譬喻文學《百喻經》之現代詮釋95-2815-C-260-015-H2006/07/01~2007/02/28楊玉成
95黃如君青樓魅影:明末名妓王微之詩詞及其性別書寫95-2815-C-260-014-H2006/07/01~2007/02/28楊玉成
94徐 糸秀惠韓少功小說中的魔幻寫實94-2815-C-260-017-H2005/07/01~2006/02/28黃錦樹
94郭宛真顛鸞倒鳳的迷思—李漁小說中之男風研究94-2815-C-260-018-H2005/07/01~2006/02/28劉恆興
94阮芸妍虛實游移:客家山歌中的兩性互動研究94-2815-C-260-016-H2005/07/01~2006/02/28高大威
93孫慧君王文興小說中的諷刺觀93-2815-C-260-015-H2004/07/01~2005/02/28黃錦樹
93林津羽才女魅影:晚明葉小鸞《返生香》的性別書寫93-2815-C-260-016-H2004/07/01~2005/02/28楊玉成
93連明偉屈魂之追尋與重構–明代擬騷書寫研究93-2815-C-260-017-H2004/07/01~2005/02/28王學玲
92郭怡汎台灣小說改編電影中的女性形象92-2815-C-260-012-H2003/07/01~2004/02/28陳正芳
92陳菀馨冤冤相報何時了?——白先勇小說的冤孽觀92-2815-C-260-011-H2003/07/01~2004/02/28高大威
91呂依嬙機趣、戲謔、新詮釋─論李漁《無聲戲》的性別書寫91-2815-C-260-011-H2002/07/01~2003/02/28楊玉成
91陳菀馨問世間情是何物?—-白先勇小說的同志情感91-2815-C-260-012-H2002/07/01~2003/02/28黃錦樹
89徐秀菁蘇東坡〈水調歌頭〉古今聲情結構探討89-2815-C-260-002-H1999/07/01~2000/02/28高大威
瀏覽數: